回顧與展望-PMI-台灣成立及專案管理在台推動十週年專輯
出版序 (上)
當您手持這本「專輯」時候,您會發覺它不會是您曾經所看過的任何一本類似性質與風格的書。而本書的特殊,不只是因為它是一本專業性的「集體創作」、眾多作者群的「智慧結晶」,它更是一本結合專案管理在台灣發展十年的歷史回顧與對未來的展望及期盼、本會所參與及舉辦過各重要國內外活動的紀錄、報導或心得、以及既能使讀者提昇專案管理知識、吸收實務經驗又能學習實踐精神的「名家專欄」等多重價值所創造出來的一種「綜效」。此外,本書更特殊的是在重要的敘述與章節上都儘量輔以英文的翻譯或摘要,主要是希望在PMI(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這個國際組織下,讓全球各國的會員也都能與中文讀者一起分享本書的精華篇幅。書中許多珍貴的照片我們甚至不惜成本,以彩色方式印製,期盼這本近20萬字的專輯能使您耳目一新。 為了慶祝國際專案管理學會台灣分會(PMI-台灣)成立十週年這個重要的里程碑,我們在2008年就把舉辦「系列活動」及「出版紀念專輯」列入2009年的「年度工作計畫」中。當秘書處從年初開始規劃在9月份舉辦各項慶祝活動時,我們卻對要如何編寫這本專書還抓不住方向。本書的「編輯小組」是於2009年3月底由秘書長傅 博士(Simon)負責成立。最初的構想只是想把十年來精彩的活動照片與所有曾在電子報刊登的經典文章與PMI-Today發表過的報導匯集成冊,以彰顯我們這十年的「業績」並對我們過去的努力聊表一下「欣慰」而已。其主要的讀者群是針對我們的會員及在台灣的專案管理專業人士。但在5月初經過一翻討論並完成大綱草案及若干章節內容後;我們發現這樣的「專輯」會讓人覺得只是一種「政令宣導」及「置入式行銷」,既不會吸引讀者也只是「宣示重於實質」。所以做了第一次的修訂,決定要加入一篇以重點式描述PMI-台灣發展歷程的文章搭配學會的主要的簡介為本書的起頭。而要寫這樣的文章的人必須要能瞭解學會從過去迄今的「點點滴滴」。因此對我而言,當然又是一件「捨我其誰」的事。 一直以來,我都有做個人「行事歷」及「工作記錄」的習慣(及要求同仁寫的「大事紀要」及「新聞發佈」),而這些就是我最好的參考依據。另外,我深信自己的記憶力還不錯,對多數重要事情的決策過程與若干工作執行細節還算「記憶猶新」。動筆後,我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要寫PMI-台灣(PMITW)沒有任何人可以不提中華專案管理學會(NPMA),因為他們在2003年年中前,幾乎是「連體嬰」且直到2006年8月才算完全的分割,且多由NPMA帶頭在台灣專案管理發展中「獨領風騷」(本書所說的「學會」係指1999.10~2006.8的PMITW及NPMA,以及2006.9迄今的PMITW)。我們有一段「不為人知」的艱辛歷程,而又不應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且一方面我認為裡面有許多故事可以視之為「典範」,另一方面在經過「物換星移」、「人事更替」,後人在「乘涼」之時不可不知道前人是如何地「種樹」。所以我就決定以「回顧歷史」的方式,將這些過去我們對台灣甚至整個大中華區專案管理發展的貢獻與努力的過程「公諸於世」。然第二個問題接踵而來,即原定5千字的目標就算我能有「長話短說」的功力,要把這十年的精華交代清楚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從今年6月初開始,我幾乎推掉假日每一個活動與課程,利用每一段可能的時間(其中,幾乎有一半是我在兒子維吉尼亞州家中、在美國與家人渡假時於紐約及大西洋城的旅館中、在長兄加州灣區家中陪伴84歲老母親時、及來回北京途中與長途越洋飛行的機艙中所撰寫的)而終於在8月中完成了第一篇分七章共6萬餘字的「蓽路藍縷成長的故事」。它類似我個人的「回憶錄」加上「如數家珍」地描述整個學會從夢想到實踐到面對現實與生存威脅,以及如何生猛活力地舉辦教育訓練、推廣活動、參與國際交流、生根企業、教化政府與走入校園等這十年艱辛的發展歷程。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