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活動、媒體與校園 (Events, Media and Campus)
舉辦過百餘場講座及數十場中大型研討會
身為一個非營利性的社團組織,從成立以來我們一直忠實按照我們創會宗旨積極地履行我們對社會的責任,而提供訓練、培養講師與發展認證僅是其中一部份;從2001年迄今以NPMA與PMITW之名或PMITW單獨舉辦了共100餘場講座;並單獨或與PSIG博鴻、工商時報、交通大學、台灣微軟等其他合作單位共同舉辦24場專案管理中(半天)、大型(1~2天)研討會。包括:2001年12月14日「專案管理知識高峰研討會」;2002年5月6日協助普盈企管顧問公司主辦「企業專案管理研討會」、5月17日由台灣微軟公司協辦之「2002產業全球化企業管理趨勢高峰研討會──Web化專案管理應用實務」、11月12日「專案管理與國防學術暨實務研討會」、11月13日舉辦「Dr. Davidson Frame專案管理菁英論壇暨聯誼餐會」、12月12日赴上海參加「2002電子化培訓研討會」;2003年2月19日的Dr. Wells專案管理論壇、9月3日「企業專案管理與競爭力提昇」研討會台北場及9月4日的新竹場、發表「推動台灣『專案管理』與世界同步發展聯盟」共同宣言簽約儀式暨聯誼晚宴;2004年6月3日支援PSIG上海舉辦「企業專案管理與提升國際競爭力高峰會」、8月29日「企業成熟度模式運用與企業競爭力提昇」研討會、11月25日Dr. Frank Toney「卓越專案領導精神(Spirit of Superior Project Leadership) 論壇」 12月9日Jerry Brightman博士、Peter Krischel及我本人共同參與的「學習型組織與企業發展最佳實踐-展望2005年企業領導力與執行力」研討會;2005年6月26日「新世界創新決策及領導的修練」研討會、2005年12月12日支援PSIG上海與EDS、Intel於杭州共同舉辦「高科技產業項目管理的最佳實踐總裁戰略研討會」、2006年6月的會員大會及「發展專案管理人才與企業競爭力」研討會與PMP標竿企業頒獎典禮、7月底「大中華專案管理圓桌會議」、10月13日交通大學 毛治國教授、Michel Thiry的「Strategic Thinking of Value Management」專家論壇、10月22日支援系統工程學會舉辦「系統工程及管理實務研討會」、2007年8月5日Mark & Petra的「科技發展專案及經驗學習研討會」、11月1~3日的IPMF2007台北國際專案管理論壇、12月2007年會員大會及「產業的減碳節能」研討會;2008年10月5日的會員大會及「PMI第九區年會」研討會等。此外,我們還協助香港與北京舉辦4場大中華區研討會(IPMF05, IPMF06, IPMF08, IPMF09),及於2008年10月8日協助台灣惠普公司舉辦及參與「2008 HP Software Universe ── IT新價值、領航企業大未來」論壇。而我們所曾邀請過的20餘位國際知名專案管理學者與專家包括我兩位GWU的恩師William Wells博士與Davidson Frame博士;以及我在參加PMI全球各地會議所認識的好友如:William Moylan博士、Jerry Brightman博士、David Hillson博士、Yanping Chen博士、Robert James Voetsch 博士、Patty Farh 博士、Eric Kirkland博士、Tom Gulledge博士、James Grazela 先生、Tom Gard博士、Peter Krischel先生、Michel Thiry先生、Mike Price博士、Frank Toney博士、Tony Johnson先生、Mark Lurch先生、Petra Goltz女士、Manon Deguire女士、Kevin Chui 先生、Ralf Fredrich先生、Joseph Chou先生、Khor Soon Kheng先生、Ray Ju先生及Steve Fahrenkrog先生等來自於美、加、德、英、義、法、荷、馬、新等國來台總共做了32場的演講(Jerry 與David各三次、Davidson及Patty各兩次)20場研習會(Workshop)。藉邀訪與舉辦這些活動,使我們能不斷引進國際上最新專案管理知識到台灣(及大陸)而促進熱絡的交流與學習。而本會每週發行一次以綜合活動報導與專欄文章為構成主體的電子報,也已成為一個知識交流與傳播的園地。因此,我們很自豪的說,放眼整個大中華區甚至於全球,幾乎很難找到另外一個像我們能有如此生猛活力而舉辦過這麼多活動卻又這麼少專職人力的社團組織。
應諾基亞西門子通信之邀為中國移動舉辦專案管理論壇
由於我們有成功舉辦大型活動的能力與口碑,因此我們2008年受諾基亞西門子通信公司(Nokia Siemens Networks, NSN)的委託於10月23~24日跨海到對岸廈門的翠豐溫泉渡假酒店為其客戶中國移動(China Mobile)規劃舉辦2008年「企业项目管理最佳实践研讨会(The 2008 CMCC Forum of Best Practices of Enterprise Project Management)」(中國移動在2008年已是全球FT500大企業的第五名、也是全球第五大品牌──僅品牌就值572億美金,所以NSN對中國移動這麼重視是可想而知的)。CMCC開幕是由NSN大中國副總裁邵光華(Stephen)、NSN網路工程部總經理Kari Jokela及全球網路工程部副總裁Timo Hanninen以及我以會議主席的身份分別致詞後展開。接著由我以「激发高科技产业项目管理潜力」為題做第一場演講;其他所有講者都是我們特別邀請來在兩岸三地知名的專案管理專家,包括:北京神州數碼錦華軟體有限公司總經理嚴宜揚 (Stony Yen)、高亞科技執行長羅葉明 (Stephen Law) 、上海百韻網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彬君 (Brenda Yang )、北京清華大學國際工程項目管理學院副院長強茂山教授。而60餘位與會者中還包括:NSN北京項目管理總監張少捷、 (上海)區域總監秦光遠、雲南總經理陳焙煌等NSN重要主管。中國移動則有:北京工程建設中心副總經理楊占勳、雲南工程管理中心總經理張偉、四川建設中心總經理陳健驥,以及來自於哈爾濱、湖南、江蘇、河北、廣東等省的中國移動的中高階主管。工作同仁除了我們秘書處秘書長傅旭昇博士(Simon)、助理李佩玲(Penny)及監事張景翔(Sean)外,還有NSN的胡曉蕙(Sherry)與Berlinda。大會最後是在一場熱烈的Panel Discussion、頒贈獎品與紀念品、合影留念及致詞等閉幕儀式中圓滿結束;也創下PMITW成立來第一次接受以「統包」的方式規劃執行一次兩天會議的記錄,並獲得難能可貴的在大陸為超大型企業服務的經驗。
十次的平面及電子媒體五次廣播及一次電視專訪
從學會成立以來,我們一直不乏與媒體間的互動。基本上有些是刻意安排,而被媒體主動邀約做專訪的則較多。在與工商時報合作CPMP的五年期間,報紙的行銷力量是很大的。當2001年NPMA連網站都沒有的時候,我們一次招生活動就有170餘人報名,幾乎所有訊息都來自於工商時報。而工商時報也搭配做了許多相關的報導,以及2004年刊登過我十篇的專欄文章。雖然後來報紙的力道不斷逐年遞減,但我們還是十分感謝彭垂銘發行人以及所有當年工商時報的合作夥伴們,因為他們也是協助我們推動專案管理有今日成績的幕後功臣之一。2005年起PMITW與經濟日報合作,他們也對我們做了若干的報導與文宣,但那時起確實已感覺到力不從心了。至於,其他平面媒體比報紙亦相對的更頻繁了。就記憶所及,我曾代表學會接受過不下十種雜誌的專訪,包括較知名的天下雜誌、遠見雜誌、經理人雜誌、Career雜誌、iTHome 、資策會、恆毅資訊、時報週刊、EMBA雜誌等。但由於有幾位較資淺記者對如何能正確表達我所述有關專案管理的內涵與精神有些許困難,所以我常還需花一些時間為他們潤稿。
第一次與報紙以外媒體的接觸,則是2002年6月30日接受台北教育電台有關「專案管理之學習」的專訪。記者會則至少曾舉辦過兩次,且都是由合作夥伴們安排的。一次是2002年4月17日台灣微軟公司策劃、中華電腦教育協會與本會共同於台北市亞太會館舉行的「專案規劃師PMS on MS Project認證培訓活動」、第二次是2003年11月4日由旭聯公司規劃在亞都麗緻酒店舉辦的第一屆「數位學習網路科學園區LearnBank應用服務中心」e-Learning 線上博覽會正式啟動暨記者會。而效果最好的還是從2005年12月21日起一直到2006年1月11日止,一連四週的星期三早上八點半應中廣流行網「台灣e起來」節目之邀,分四個主題接受主持人蔡詩萍先生的專訪(每次30分鐘)。12/21日談的是「專案管理發展現況及未來趨勢」、12/28日討論的是「專案管理的企業應用價值」、1/4日談「專案管理與政府跨部門整合應用」、1/11日則說明「專案管理認證教育的推廣及未來發展趨勢」。整個過程先是由秘書處先提供議題與該節目製作小組的多次聯絡與討論,而我與蔡先生也未曾見過面,四次節目都是我在辦公室直接以電話進行的。事先既無彩排,亦無腳本,除有大致的提綱外,幾乎完全是即席問答。蔡先生到底是名主持人,我相信他訪問前都一定做了一些功課,使整個訪問極為流暢與順利,而完全沒「出包」,且他可以正確地掌握問題的核心,使我回答解說時能輕鬆愉快地「進入主題」並可直接地「切入要點」。這與我之前擔心會「天馬行空」難以發揮的疑慮完全是多餘的。我對那次訪問迄今還是「意猶未盡」,希望能與這樣專業的主持人再一起合作。這一系列式的廣播專訪(尤其是知名主持人與節目)的效益從我有三位失聯已久的朋友透過這個節目而與我取得聯絡就可見一般,且整個節目從開始到結束後若干時間,我們接到上百個詢問與回饋意見,而搭配節目我們所贈的新書也得到熱烈的索取與回應。這是學會有史來最成功的媒體宣傳與專案管理知識的推廣。後來,NPMA把錄音檔放在其網站上,吸引了萬餘次的點撥,而成為宣導「專案管理運用價值」的一個最佳素材。
至於,上電視媒體,也道是有一次經驗,但不是在台灣。2004年PSIG上海的營運長Ivy接到蘇州廣播電視總台SBS生活資訊頻道人才論壇(華東人才報導)製片人萬志清先生的電話,希望她能邀請到幾位「海歸」專家上他的節目談「項目管理」。那時她就趁我與Jerry Brightman博士正好在上海的時間及我們美國的專業講師周成果(Joseph)自美到台灣前先安排到上海停留兩天。我們一行人於12月3到日到蘇州該電視台攝影棚。主持人顧晶美麗大方、經驗豐富,只一次簡單彩排,就開始進行一個下午的錄製(還搭配與現場嘉賓的互動),Jerry也透過我們的翻譯瞭解大致的進行過程。該節目在兩週後播出,我們都已離開,反應效果如何卻不得而知,但他們也給我們三人每人一張該節目的拷貝光碟,Jerry迄今還把它當成是一個寶,而念念不忘。我卻並未感受到它實質的成效。
推動校園學習與編寫教課書
雖然PMBOK Guide早已成為全球專案管理知識的一種標準及參考的「工具書」,且從2001年在台灣推出以來,已持續擁有其在知識推廣上重要的地位,然不可否認的是每一種工具書都有其先天的缺點,那就是它太強調知識的方法論與那種「輸入-過程-產出」機械式的描述,而疏於其對如何具體應用方面的說明,即有太多的學理性的陳述與專有名詞的解釋(Know-What),而太少的對如何作(Know- How)的表述,使讀者不只在閱讀上缺乏那種「流暢感」還常對所描述的內容感到不著邊際。作為一種供作通盤性與專案管理相關專業人士考照與工作參考的「工具書」或標準化的知識體,PMBOK Guide可謂恰如其分,但若作為一般大專院校甚至研究所學生或專案管理的初階學習者的一種教學素材,則可能顯得有些沉重與艱澀了。
鑒於上述原因,2004年中,NPMA學術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單驥 教授積極提出:「發展一本能作為大專院校『專案管理』課程之教科書,並為初次接觸專案管理的人士,提供一個簡單易懂可自我閱讀學習的自修書、亦可作為專案管理不拘產業特性專業人士在工作上可實際通盤運用的參考書」的建議。常務理監事會隨即交付由我、范淼 教授與祕書長馬淑怡(Pamela)開始著手這本書籍編寫的規劃,並邀請黃哲明顧問、周祥東 博士、陸正平 老師等一同納入作者群,該書之編寫於焉展開。我們這五人按每人不同專業領域分工與互補而成為一「夢幻團隊」。另為使我們這五位作者所聯手編撰的這本命名為《專案管理基礎知識與應用實務》的書能名實相符。該書是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探討專案管理五大流程與生命週期所含蓋的必要知識結構、相關實用技術、工具與運用方法為主,輔以重點摘要、案例研討與作業演練以加深學習效果。並期能提供從資深專案經理、資淺專案副理到未曾執行過專案的人員、專案助理與軟體技術支援者或其他專案團隊成員等,可共同學習的基礎知識與「共通專業語言」,並可藉此提昇整個專案團隊的專業素養與增進其實作能力。
其次,就以證照而言,要成為PMP專案管理師必須要等到進入職場若干年有實務經驗後才能有效培訓。而「專案助理」則可在技職與大專院校學生畢業前就可施予的訓練,使他們成為社會新鮮人時就具備專案管理的基本知識與知道如何扮演專案經理助手的角色。因此,NPMA為了因應這種需求,特別配合該書之出版,為各技職與大專院校設計發展出一套可運用於正規教學,且為在校學生進入職場前學習最實用的一門課程;並同時已配合發展出PMA的認證,成為其三級專案管理認證系統中的一環,更增加該書的附加價值。
寫一本專案管理專業書籍一直是我人生的理想目標之一。在此之前,我除了每一版PMBOK Guide翻譯外,就是為諸多坊間出版社如McGraw-Hill所發行的專案管理相關書籍寫過七本序,以及為工商時報寫過一系列的專欄。寫書則還是頭一遭,它不只是對學會意義重大,對我個人更是非同小可。該書發展期間,在每位作者平常工作都非常忙碌的情況下,Pamela仍堅持地召開了7次的編審會議,並不斷以緊迫釘人的方式催繳稿件。其中,我必須承認我的問題最嚴重,2005年我因個人工作與兩個學會及美國PMI總會所賦予的任務而在兩岸三地、北美及南亞地區共來回奔波了15趟,我雖把我所有可能貢獻給本書的時間都用上了,包括在深夜的家中、在各地出差的旅館內、長途旅行的飛機上、在每一個可用的假日(無論是在美國與家人共渡耶誕節或是在台北過的春節期間或是在上海所租的公寓裡),但我還是逾期完成我的部份。本書最困難的部份在於整合五位作者所負責每一章節的一致性與連續性。范 教授在初稿校審時即發覺此工作之不易;而我在作者群的要求與敦促下,也無法推卸必須肩負起此總校審的工作。在歷經無數次以email、電話、面對面與所有作者間之往來研討與五次的版本的修訂,本書終於在2005年8月底訂稿而於9月初正式發行第一版。沒想到由於企業界、各大專院校、讀者及本會會員的熱烈反應,第一版兩刷的3,000本在2006年5月底幾乎已全售罄。NPMA為因應當年下半年各校用書量之激增,作者群乃從6月初開始便進行密集改版作業。
- May 31 Mon 2010 14:27
第 壹 篇 回顧與展望: 第五章 活動、媒體與校園 (Events, Media and Campus)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