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六章 國際化與在地化(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2009/10/08
PMI-台灣從2001年起就未曾在PMI重要國際活動中缺席過
    我的第一次PMI國際會議,是2001年6月18-19日應澳洲PMI-Sydney之邀,代表台灣參加澳洲雪梨「亞太地區專案管理高峰會(Asia Pacific Leadership Forum)」。從2002年開始,我在PMI-Taiwan非常慘澹情況下仍堅持以自費方式參加PMI每一年所舉辦的北美及亞太Global Congress與Leadership Meeting,而絕不讓台灣缺席。2002年3月6-8日我與俊德參加在美國加州Costa Mesa Hilton Hotel舉行之PMI Leadership Meeting、ACP Meeting & Regional Meeting。同年10月3-6日我又指派副祕書長馬淑怡(Pamela)參加在美國德州San Antonio舉行之PMI北美領袖會。接著,所有北美大會我們都一定有人參加,包括2003年9月我隻身前往Baltimore、2004年的Anaheim我與副理事長周祥東博士參加、2005年的Toronto也是我去的(並領取PMI所頒給我個人的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Award)、2006年的Seattle由祕書長劉欣怡(Ivy)及張駿瑩理事(Paquita)參加、2007的Atlanta我與Paquita參加。而2008年的Denver本來是請副理事長周博士與秘書長Simon連袂參加去領取「卓越分會獎(Recognition of Excellence For Component of the Year Chapter Category III)」,及周博士個人得到的「卓越亞太地區志工獎(Recognition of Excellence for Volunteer Leader of the Year-Asia Pacific Region)」;但一則Simon無法如期獲得美簽,再者周博又有個人行程不克與會,結果還是我親自出馬代表學會領取上述獎項。
 
PMI除最大最重要的全球年會(Global Congress)是每年9~10月間在北美地區外,2005年開始每年則亦1~2月間在亞太(AP)、5月在歐洲、中東與非洲(EMEA)及8月在南美等其他三個地區召開。從2005年開始我不斷呼籲我們的會員能與學會組團走出去看一看國際專案管理的世界。北美、歐洲也許實在太遠又太貴了,在亞洲地區應該容易的多,因此,除2005年在新加坡的AP是由我與Pamela參加,2006的曼谷的則是由我、丁芹孫理事(Mark)、羅瑞卿秘書長(Carrie)與Ivy等共四人連袂出席。而2007年初香港的AP 年會,更是包括我、理事劉修宏(Frank)、Ivy、Queenie, Queena及其他五位會員等共同組團參加的。當年8月我還應PMI-Malaysia分會邀請參加在吉隆坡舉行的3rd MITPM擔任Speaker,除我、秘書處Queena外,亦有兩位會員報名同行。只是在2008年的吉隆坡及09年的雪梨,則都是由秘書長傅旭昇博士(Simon)單刀赴會了。至於,EMEA我則於2006年第一次遠征西班牙Madrid;而2007年我請已遠嫁挪威的前秘書長Ivy亦前往Budapest以行銷當年在台北舉辦的IPMF2007。
 
參與國際志工與擔任會議講者意義非凡
    我們這些年來的國際會議的參與,除了增進我們與總會的密切的互動與發言份量及與全球其他國家分會的友誼外(我幾乎使PMI總會的Board Member與Staff及許多來自全球各地分會的專業同好都非常熟識我這張來自台灣的老臉),更達到宣傳我們PMI-台灣的目的。尤其,興奮的是在PMI網站上、”PMI-Today”上都不斷留下我們參與各種活動的照片、影片與接受訪問與發言的紀錄。在2005~2007三年期間我還擔任PMI總會的註冊訓練單位(REP)諮詢委員(Advisor Group, AG),與其他來自七個不同國家的委員,共同協助PMI-GOC制定全球REP發展與經營策略、執行方向、管理政策與建立REP價值等,我並負責亞洲地區REP的意見整合與反應。那是一個100%志工的角色,我們耗用個人的時間、貢獻我們的智慧、經驗與知識,換取的不是任何報酬或利益;它對我而言最大的意義是「結識各國朋友與促進國際交流」。三年來,我們這一群REP AG們,足跡遍及到了歐、亞、美6個國家,在10個不同的城市開過會(分別為:費城、丹佛、多倫多、新加坡、馬德里、曼谷、蒙特婁、香港、亞特蘭大、聖塔菲)。在亞洲的三次REP早餐會議,我還負責致詞、簡報、及主持討論。此外,在上述這十次會議中包括有三次的「PMI研究討論會(Research Conference)」(新加坡、蒙特婁、聖塔菲),除了主持分組討論外,還擔任了兩次的Panelist。除了實體會議外,REPAG每一個月都有一次至少一小時讓八個委員及PMI-GOC的REP經理(Dr. Mike Price)與工作人員(Leslie, Joseph)在六個不同時區同時進行「電話會議」(通常是美東清晨7時,台灣晚上7或8時),所以每次一開場,Mike總是說:「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而這真是一個難得、充實且非常有意思的志工經驗。至於,個人擔任國際會議的講者、主持人的機會與經驗也相當豐富。除了PMI所舉辦的上述那些會議及下面要記述的IPMF會議外,這近六年來,我大概擔任過七次國際會議的講者、主持過六次討論及參加過八次「專家論壇(Penal Discussion)」。其中,我自己最滿意及與會者反應最熱烈的是在2007年8月1~2日在吉隆坡所舉辦MITPM3我所演講的「Best Practices of Competent Project Manager」,以及2008年9月24日在應香港電腦工會所舉辦的「Hong Kong International Computer Conference (HKICC) 2008」中所演講的「Voyage of Discovery - Zheng He’s Successful Project of Seven Expeditions(鄭和七下西洋的成功專案)」。當然,PMITW除了我之外,能以流利英語在國際會議擔任講者的還有副理事長周博士、副理事長陳焙煌(Phil)、理事丁芹孫(Mark)、理事Paquita、前理事Pamela、前秘書長Ivy及現秘書長Simon。他們也一直是PMITW參與國際活動最重要的資源及最專業的團隊 。
 
兩岸三地專案管理專業組織歷史性的接觸
2002年11月28日我應PMI香港分會會長黃宴平(Patty Wong)女士之邀參加該會在香港所舉辦的「兩岸三地專案管理圓桌會」並擔任講者介紹台灣在專案管理發展上的狀況,而很榮幸初次有機會見到也同時應邀參加會議的來自北京清華大學的吳之明教授。該次會議是兩岸三地在專案管理發展上的第一次正式的歷史性交流,且我與吳教授都接受香港朋友們的熱情接待與就此主題上面有許多熱烈的討論與回饋。在會後意猶未盡之餘,我提出建立兩岸三地一常態性專案(項目)管理交流的機制。第二天,我們就即時進行了一個早餐會議,三方就此一構想盡情的交換意見;早餐會中PMI香港分會副會長黃秉權(Raymond Wong)先生首先提出「GPAC (Greater China Project Management Advancement Committee大中華項目管理促進會」)的名稱,吳教授、黃會長及我本人當然也就義不容辭的代表三地開始進行建立進一步交流管道與初步規劃,台灣方面就以中華專案管理學會秘書處、香港方面以PMI-香港分會、北京以中科項目管理研究所等三個組織之人員共同進行規劃。從進入21世紀以來,兩岸三地不但未在此全球化專業社群及國際性活動中缺席並更積極扮演者極為重要的角色,且均有不同的特色與許多的共通點。無論稱「Project」為「專案」還是「項目」;及許多專有名詞、術語翻譯上的差異;無論使用繁體或是簡體中文、或使用英文(大陸使用簡体「项目管理」、台灣使用繁體「專案管理」、香港則使用繁體「項目管理」或使用英文),兩岸三地的專業團體從2002年開始交流以來已不在這方面存有任何的芥蒂,而有更多的整合、包容與共同的夢想,尤其是在北京清華大學、PMI-香港分會、PMI-台灣分會/中華專案管理學會等專業單位共同成立GPAC之後,更使這種為發展具有中華文化特色並與國際接軌的專案管理的目標得以開始逐步付諸實現。
 
GPAC樹立了兩岸三地專業組織的交流模式
2002年底至2003年11月間,兩岸三地同時接受到SARS疫情的嚴重衝擊,致原訂之相關交流活動受到影響,但仍在這一年內經過密切的電話與電子郵件的往返後,兩岸終又於2003年12月4-5兩日共同參加由PMI-香港分會在世貿中心舉辦的「2003項目管理國際會議-激發項目管理潛力(2003 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Forum - Leveraging the Power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3 IPMF」,該次會議兩岸除我及吳教授擔任講者外,都各組成一個小組(北京許成績教授、台北許光華教授等)以提供講演、參加座談等方式共襄盛舉。會後在12月5日當晚餐會中,三方代表進行第一次的籌備會議中正式確認「GPAC」之中英文名稱使用,(現場還有PMI總會認證經理Dr. Mike Price見證),開啟三方各以三位「常務委員」代表三方(分別稱為GPAC-北京、GPAC-香港及GPAC-台北)作為初步組織架構以整合三方共同運作之模式,且確認未來合作方式與推動方向。另則共同推舉香港楊子凌(Clement Yeung)先生擔任GPAC總會籌備處秘書長,進行各相關之籌備工作,包含制定組織章程等之首要工作。
 
緊接著,兩岸三地開始一系列專業交流的活動:2004年5月香港及台北的GPAC常務委員、工作成員及講者分別組團參加由北京中科項目管理研究所在北京大觀園酒店所舉辦的第二屆中國項目管理國際會議-投資與項目管理的科學化、國際化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ject Management of China, ICPM 2004)。該會並特別安排一個單元由三方代表分別介紹各方在專案/項目管理方面之發展現況,且正式對外宣告GPAC籌備成立的過程、宗旨與目的。會後又另舉行「GPAC第二次籌備會」且就組織章程與相關細節進行討論。旋即在當年8月在深圳舉行第三次籌備會確認組織章程後,遂於2004年10月在香港以中華項目管理促進會(Greater China Project Management Advancement Committee, GPAC)名稱,且由三地各三位常務理事共九位委員為代表正式註冊成立。另並於當年12月在香港舉行第一次GPAC常務委員會議,以訂定各相關活動與執行方針。
 
2005年開始GPAC由三地分別各設一秘書處及一主席,並由三地主席輪流擔任總主席(或稱為「輪值主席」)。第一屆GPAC高峰會的籌備即是由北京負責舉辦,由香港Patty擔任輪值主席,三地常務委員則經若干次兩岸三地電話會議方式進行討論與規劃,而終能於2005年11月18-19兩日順利在北京清華大學隆重舉行「2005年中華項目/專案管理最佳實踐高峰會議(2005GPMS)」。該次會議除在北京有500餘人來自中國各地的與會者外,台北與香港則分別由NPMA秘書處(也是GPAC台北祕書處)及PMI-香港各自組團召集了30-40餘位專業人士來參與。講者除含蓋來自於三地的專家學者外,更邀請了來自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的海外華人與PMI總會的代表來共襄盛舉;使該次首屆以GPAC名義舉辦之會議能空前成功,並奠定了三地在專案管理方面交流的良好基礎與建立最佳的平台。11月18日的會議中亦藉此機會舉行一場「新聞發佈會」,由北京大會主席介紹三地代表,並分別向與會媒體說明GPAC成立之宗旨與過程,使GPAC能第一次在北京向外正式公開。
 
原GPMS2006 是要於2006年11月在台北舉辦,唯因PMI台灣需協助PMI香港於9月13-15在香港舉行的2006 IPM Forum,在考量資源的有限及時間等各相關因素,2006年2月三地GPAC主席在曼谷參加PMI亞太地區大會時即作成初步決定將2006 GPMS與2006 IPMF合併移師在香港舉辦,台北則將負責2007 GPMS/IPMF。然為不使原希從北京組團到台北參加今年GPAC大會的朋友們失望,且台北當時確實一直無緣(2003年的SARS、大陸代表來台不易等因素)舉辦;故台北建議於2006年7月底仍在台北舉行一場小規模(半天)「大中華專案管理圓桌會議」,一方面為2007年的大會暖身,另一方面也藉此在台召開「常務理事會」決定後續工作推動方針,並為在香港舉行的IPMF2006會議之籌備狀況實施期中審查。從2006年開始GPAC確立了以IPMF(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Forum「國際專案管理論壇」)為名由兩岸三地輪流舉辦(即迄今已舉辦了IPMF2006香港、IPMF2007台北、IPMF2008北京,而IPMF2009又將由香港舉辦)。
 
IPMF2007使我們展露頭角
兩岸三地GPAC的國際專案管理論壇(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Forum, IPMF),在繼2005年的北京「促進巨龍騰飛的中華項目管理」、2006年香港「成就繁榮、高效、可靠的專案管理」之後,2007年則是由PMI台灣分會(GPAC-台北)以「企業專案管理的戰略思維-從概念到創造價值的最佳實踐」為主題在台北晶華酒店主辦。那次論壇最大的特色除延續2006年香港擴大邀請兩岸三地外的國際知名專家參與,還將議題融入各不同產業專案管理之應用及實踐;另邀國際系統工程學會(INCOSE)共同就專案管理與系統工程結合的綜效進行探討。而「2007年PMP標竿企業頒獎典禮」及「企業專案管理價值」專家論壇所提供成功企業之經驗交流與成果分享機會更那次IPMF2007最引人入勝之處。大會議程包含11月2日一天四場的研習營(Workshop)及11月3-4日兩天論壇兩部分,且論壇分為四個
主場與八個分場,有來自全球至少9種不同國籍450人的與會。而該次會議邀請了2位貴賓致詞、2位主題演講、9位分場主席、30位分組演講者及8位與談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lobal Traveler 的頭像
    Global Traveler

    旅行者的世界版圖

    Global Trave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