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0/3/12

  PMI®的專案管理知識體(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從1987年問世,並從1996年開始改以PMBOK® Guide為名每四年改版一次,迄今儼然已是全球許多專案管理從業人員所奉行的一種「圭臬」。其內容亦從96年版的176頁、2000年版的216頁、第三版(2004)的388頁,一直擴充到第四版(2008)的460頁(以此推測,第五版恐將超過600頁)。此一現象卻又與目前多數新產品或技術的開發專案朝多元、快速、簡易、節能減碳(綠色)的趨勢有些「背道而馳」。而近幾年「敏捷式(Agile)專案管理」的發展亦受到相當的關注,也算是反應許多組織與產業的實際需求。當然,任何一種知識體是否能被實踐,確實經常存在有若干的落差。我在2010年2月13日的個人Blog的文章中曾提到PMBOK® Guide中所含蓋方法論的「實用性」與其對不同產業與專案性質之「適用性」的被質疑與批評的問題。〝事實上,PMI®也從未說過PMBOK® Guide知識體中的方法論是對所有專案與不同產業都能「一體適用」或「照單全收」,而卻強調它們都必須被所採用的組織就實際需要進行「裁適(Tailoring)」後才可以正確地應用。〞我常說:「專案管理知識體所蘊含的『思維邏輯與流程的重要觀念確實是『放諸四海皆準』,重點是如何能『用得巧』、『行得當』」就完全靠「真正而深入的領悟」與「實踐的功力」了!
 

  我與周博士目前均專注於顧問業務與PM高/進階課程之發展,所以基本上已不再親自講授PMP®課程,但我都會請我們的講師在上課告訴我們的學員以下幾點:1. 考不考得上PMP®與會不會做專案是兩回事;2. 當把整本PMBOK® Guide都讀通了,不要期望裡面所有的知識與技術都能用在您的專案上(尤其是在台灣);以及3. 千萬不要被PMBOK® Guide的框框所限制死了而失去了創意與彈性(甚至於造成了「排它性」)。我現就針對第 3點做為本文的重點(由於我過去見到若干個緊守PMBOK® Guide而不知變通的例子)。
 

  我想再引用一下我於2008年10月在PMI-TW電子報所發表以『海角七號、慈濟人道救援、PMI-R9會議與會員大會』為題專欄的一段文字:〝在許多人在考上了PMP®或接受過了以PMBOK® Guide內容為主的專案管理的訓練後,通常會犯了一種思維上的錯誤,即以比較狹隘的角度去詮釋專案管理;好像不與九大知識體及五大流程這些硬梆梆的東西綁在一起,或不談它在產業上的實踐與商業上運用的就不是專案管理,甚至被認為就不夠專業。事實上,我常說『專案管理』最重要的內涵是一種思維理則、一種行為規模與紀律、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邏輯、一種有守有為的道德操守、它更可以是一種多元化生活的體驗與積極的工作態度;但它如果缺乏了精緻的人文素養、喪失了人道關懷與對社會的責任,這一切都毫無意義。〞因此,若有人千辛萬苦地獲得那一張PMP證照,但卻無法就此「悟道」,而那證照的實際意義可能就只是一張紙、加上PMI的Logo、PMP的頭銜與他/她的名字而已。為進一步帶領我親愛的讀者群與粉絲們能對專案管理的學習與實踐從「形而下」的「技術」及「硬性」層面,昇華到「形而上」的「精神」及「藝術(軟性)」的層面,我希望大家先能打破「PMBOK® Guide的框框」(尚未拿到PMP®的人還是等考到之後再說吧)。

2010/3/19

    想寫這篇文章其實我已醞釀了很久,除上述原因外,主要的是為了要回應一些會員對PSIGTM(及PMITW)過去舉辦過許多活動與講座的回饋意見。例如有人認為PMITW在2008年8月一場「慈濟人文、環保、國際人道救援參觀見學」與專案管理實踐與學習無關;我則利用上述那篇文章在PMITW電子報公開答覆。其中,我給大家〝PMBOK® Guide中沒有教的〞第一堂課最重要的註解就是:「就慈濟的『國際賑災/人道救援』所涉及的各重要專案而言,那一種『哪裡有災難、哪裡就有慈濟』的精神難道不是我們應該尊敬的?不需要依賴『強制紀律』,憑著是所有成員『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人道關懷、對國際社會自我期許的『救援責任』與能排除萬難的『堅強毅力』就可以『自動自發』地快速動員,以第一時間到達災難現場的『慈濟團隊』──這一種連世界所有專案管理標準(PMBOK® Guide, ICB, ISO, PRINCE2)或教課書都沒有教的「團隊發展與管理」模式難道不是我們應該要學的?就專案管理專業而言,就是大師級的人看到這種團隊發展模式也會自慚形穢!我特別就此告訴大家一個重要的觀念:『一個成功專案的最高境界是無形『精神力量』發揮的極致表現,勝過任何有形的「約制」與規範。』」事實上,這也是我想表達的所謂「『形而上的藝術』」勝過『形而下的技術』」(請不要誤解我不是說「形而下」不重要,不是要大家把PMBOK® Guide丟掉,而是不要被PMBOK® Guide的框框給套住了,卻不知如何向上提昇自己創造出形而上的力量)
 

  PSIGTM在2010年2月3日所舉辦的那場酬賓回饋會員活動,雖已創造了90%以上的滿意度,但也有一位與會者認為我的「從中西文化的差異看專案管理的發展」講座中,說明中國歷史從堯舜禹湯講到元明清有哪些經典與偉大專案時好像是「上國中歷史課」;說到「技」與「道」之間的差別與意義時,〝一直不斷的咬文嚼字感覺是在聽熊老師上中文課..卻沒有用有一些實際案例來佐證〞)。我知道那位先生顯然花了至少兩個小時寫了封很長的email針對當晚整場活動給我們許多反饋意見,我與所有博鴻團隊真正很感謝這位會員對我們的「愛之深與責之切」,當即由Jessica回email感謝他外,我們還會邀請他做為我們下一次講座的貴賓。當然,我也要藉此回應一下那位會員的意見。
 

    我在CPMTTM專業講師培訓授課時會告訴我的學生我所認定一位好的專案管理專業講師最好能具備一定程度的人文素養,它包含:「會關切週遭重要事情、會用流暢優雅的語言、會條理清晰表達想法、會欣賞評鑑文學藝術、能尊重不同文化價值、通曉歷史而恆古溯今、具道德意識社會責任、有人道關懷人飢己飢、是國際觀全球化奉行者。」而我這場演講用這個主題與內容就是想強調這種文化內涵與管理理念上「兼容並蓄」的精神與做一位有人文素養專業講師的一種「實踐」。至於,要舉歷史故事來佐證中國歷史上有那些偉大或經典的專案那更是我的「至愛」。當天,由於受時間所限,我只略舉一二(孔夫子的週遊列國、秦始皇的一統天下、明成祖的修建紫禁城);而我真正最完整的「古案今探」就是在2007年11月在IPMF2007所發表的「鄭和七下西洋的成功專案」(原稿是以英文撰寫與發表,將以中文改寫再擇期與大家見面)。
 

  其實,這個「從中西文化的差異看專案管理的發展」講題是我於2009年7月29~30日應大陸外國專家局之邀在其「中國引進PMP®十週年論壇」在北京舉行時所第一次發表的。我那次的演講幾乎是被安排在兩天活動的最後「壓軸」,吸引現場超過400位與會者的熱烈回響(我首度發現自己在北京有這麼多粉絲在會後爭著與我交換名片與攝影留念-不好意思,「自我膨脹」一下)。該演講,我是以傳統中華文化所蘊含的哲理與藝術的「道」來對比及詮釋以西方科技文明為主軸所發展出管理精神的「技」,並建議未來專案管理的發展與學習應融合「技」與「道」才能真正打通「任督二脈」。我演講中我特別強調台灣保留最傳統的中華文化,而在台灣像我這樣40~60歲之年齡層的人更是被當年「中華文化復興時代」所薰陶過的一代(每次我在大陸演講時說當年我們讀高中時都讀過「四書」,尤其是「論語」時,通常都會引起聽眾一些肯定、羨慕甚至於好奇的回應)。而大陸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近年來除無所不用其極地學習西方科技文明的同時,又不斷地反思、且一直積極地想要找回從「文革時期」迄今所喪失掉的中華文化的「根基」(尤其在此「中國慢慢崛起」之際)。

2010/3/26

   該演講(「從中西文化的差異看專案管理的發展」)在北京之所以會如此受歡迎,主要的是讓大陸聽眾感到「對味」。其中,還有一「小插曲」;當時主辦單位只給我45分鐘時間,等我講完了主持人才告訴我他因不想打斷我的演講所以未提醒我時間,我才驚覺自己花了將近一個小時,致感到非常不好意思。當然,我知道自己之所以被如此「厚愛」及「禮遇」難免是我這個主題還滿吸引人的,特別是我在美國、歐洲從求學、生活、工作到執行重要專案前後共十年的經驗,算是相當瞭解西方的文化,加上自己是被中華文化所「根深柢固」地塑造出來的;對中西文化之差異與運用在專案管理實踐上的不同確實是有相當的心得。
 

我在教CPMTTM專案管理專業講師培訓課程時特別強調不要把自己限制在只能根據PMBOK® Guide內容教PMP®課程,而是把專案管理的內涵與精神經過融會貫通後要能依不同的對象(層級、年齡、族群、產業)的需求(領悟程度、認知差異)用他們熟諳的生活或工作的方式來詮釋專案管理,才會使它被廣泛地接受。教人考上PMP®的老師固然值得嘉勉與肯定,但教人如何運用方法技術解決專案的問題並促成專案的成功才是真正的「功德無量」。前者只要能熟讀PMBOK® Guide並掌握「解題技巧」且不斷地答題演練(甚至於有人教學員如何「背誦口訣」),拿到PMP®的困難度相對於後者其實是不高的。「真實世界(real world)」是動態多變的,絕非任何一種知識體靠靜態的書本就能100%的詮釋。所以我在CPMTTM課堂上除灌輸學員正確瞭解知識、解答疑惑、實際操作的能力,我還教我的學生如何瞭解「真實世界」(包括透過我每一場講座)以提昇他們的實戰能力。我甚至於告訴大家如果不打破PMBOK® Guide的框框,就不可能會有「創新力」,就一直掉在「生硬無趣」的方法論中。而事實上專案管理是可以教得很生動、活潑、有趣、多元化運用且令人回味與印象深刻的。
 

  每一屆CPMTTM結訓時我都會給學員們以下的提示:要他們『創新課程設計、運課節奏流暢、傳達正確觀念、解答分析無誤、運用實務案例、強調實作方式、營造熱絡氣氛、展現專業魅力』以做為CPMTTM課程所傳授七力(傳道、解惑、實戰、運課、表達、情境、編排)與一功(基本功)的總結。而參與認證的學員幾乎每人都在課後3~4週內就所課堂上所學的技巧作充分準備。其結果則反應在能不能「打破PMBOK® Guide的框框」與是否能展現正確專案管理精神與意涵的「創新力」上乃成為CPMTTM認證是否能通過的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迄今,有30餘位學員參加過CPMTTM認證,從約70-30%的通過與失敗率中就很明顯地看出端倪,即──〝內容越缺少實務應用並緊守PMBOK® Guide不放(並照本宣科)的就越難過關〞;反之,〝越強調多元、創新、理論與實務結合、越生活化及趣味化又不失專案管理內涵者越易獲得青睞(成績越高)〞。而通過CPMTTM認證者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多半是除題目吸引人、有創意、內容具備上述特色外,有些人還搭配了可融入主題的服裝、教(道)具以增進聽者吸收的效果與學習的興趣。然未能過關者則大多原因是一直以圍繞PMBOK® Guide章節中的理論打轉,且無法提出一套「實踐」的方法與自己所領悟出的心得,致無法帶動整個互動氣氛,使聽者感到索然無味。
 

   最後,我給已考上PMP®朋友們的建議是:1. 把PMBOK® Guide當做是一本平日執行專案流程(I-P-E-M-C)運用參考的基本「工具書」即可(雖它有許多內容是您用不到或根本不夠用的),且它只能提供您「Know-what(知道是甚麼)」與「Know-why(知道為甚麼)」而已,因此如果您不知如何「悟道」與「身體力行」,把那些I-T&T-O變成您的「Know-how(知道如何做)」的話,它是無法解決您專案上的問題;2. 如果您覺得拿到這張PMP®證照是心虛的(腦中唯一剩下的是準備考試時的那些「口訣」),那您真的是需要把PMBOK® Guide丟到一邊,朝「實務運用」或專案管理進階與提昇軟技能方面學習;3. 告訴您所認識的每一位想要學、正在學或已學過專案管理的人──〝PMBOK® Guide≠Project Management的全部;考到PMP®只是學習專案管理的開始〞您需要持續學習、體驗與增長智慧(如領導統御、待人接物)的地方還太多了。若您是仍還在準備考PMP®朋友們,以上這整篇文章都當我甚麼都沒說,等您拿到PMP®後再回來咀嚼我所表達的意思,它對您終身都會有幫助的!
 

<全文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lobal Traveler 的頭像
    Global Traveler

    旅行者的世界版圖

    Global Trave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