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行腳》系列之一
享受墾丁、花東的「藍天白雲」(上) 1/9/2012 應一家位於台南高科技材料公司的邀請到墾丁為其幹部培訓活動中做一場「以正確態度來改善您人生」的講座,卻不經意地開啟了我與內人計劃要做的系列「台灣深度之旅」。讀者們先別誤會,我們這對生於斯、長於斯曾去過世界20~30個國家、100多個城市、跑過美國/加拿大40餘個州/省(住在美國前後快十年)、進出日本6~7趟、大陸大江南北也算走一回的夫妻,怎麼會到了這種年齡了才開始去「發現」台灣?其實,我20初頭一考上汽車駕照後,每逢長假就常約三五好友租車到台灣各處「尋幽訪勝」,光「環島遊」就不知有多少趟。那時的樂趣只是追求「開車的快感」甚於欣風賞景、探訪民俗。每到一個點,留個影、攝個像、聊表「到此一遊」後,就匆匆地趕往下個點;既不帶腦也不必用心,遑論還會寫什麼遊記。因此,許多重複去過的地方,就算再去還是會感到陌生。30餘歲起台灣開放出國觀光加上國外出差變得頻繁後就很少對島內旅遊產生興趣;加上首度留學期間,難免總是有「美國月亮比較圓」情結的作祟,每到寒暑假就絕不放棄安排到各處旅遊的機會。那時,我曾認為「與家人或好友邊開一輛好車、邊聽台灣歌手的卡帶、奔馳在美國的Free Way 上乃是人生一大樂事」。45邁入中年後,兩岸開始頻頻交流,因工作常來往大陸,過去只能「神遊」的內地,又成為我們的最愛。到了「知天命」之齡,為了犒賞自己與老伴,喜好自由自在的精緻旅遊,日本(賞櫻、賞楓、賞雪、泡湯)及歐洲(郵輪遊、定點long stay及「壯遊」)則是這些年的重點。目前,雖還未到「耳順」之年般地有「落葉歸根」之感,但因現已放慢了步調、壓力也漸輕了,加上越來越覺得台灣的好,遂「返璞歸真」地以更輕鬆自在地來「探索」這個寶島。 當我還與老伴討論在耶誕新年期間要去那兒慶祝我們的「珍珠婚」,就在高雄的一場演講之後接到MCC公司董事長史博士的講座邀請,我們就決定這一趟五天四夜的墾丁、台東行,同時也排除了如年輕時一般自己開車旅遊的打算,而是用與以往完全不同的交通工具來「自由行」。耶誕節下午參加完一場婚宴,我們從台北搭高鐵直達高雄左營(3.30~5.06 pm),轉乘「墾丁快捷線」巴士一路四平八穩地,約兩小時後,即抵達下榻的墾丁福華。在已先來一天東道主熱情的接待及晚餐後,我們當晚享受了酒店諾大的休閒設施及其精緻的服務。距我上次來墾丁已是11年前我在國防大學班主任任內帶領戰略班學員乘遊覽車走花東海岸(在鵝鑾鼻住了一晚)的參訪,再之前就是30多年前的開車環島及更早的大學畢業旅行,這次卻是對此地景致全新的update與因年齡及心境的不一樣而有完全不同的Fu。 次日上午在進行完我的演講及與史博士MCC公司總經理及所有與會幹部等熱烈的研討交流及午餐後,我們搭他們巴士的便車跟隨他們一起到屬於「墾丁國家公園」一部分、位居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的交界點,且與「鵝巒鼻」同為台灣的兩個最南岬角,早期更被列為恆春八景之一的「貓鼻頭」。原以為冬季來此地,除感受其知名「落山風」的威力外,氣候大概也比台北的濕寒冷颼好不到那裡去。沒想到在這「海角一隅」不僅是陽光溫煦舒適、連吹到身上的東北季風也感覺是暖和慈祥的。心想此時一定是人煙稀落,我們的巴士卻幾乎在停車場找不到停車位。到了公園觀景台,與滿是人潮、操著「南腔北調」的大陸觀光客爭一席照相取景的位置,還真得有耐心並表現台灣人的「溫良恭儉讓」不可。站在高台上,遠眺整個恆春半島,美麗的海岸線盡入眼簾,蔚藍清澈海水、幾無污染的「藍天白雲」加上海浪衝擊海面上巨大珊瑚礁岩磅礡的氣勢等所交織而成瑰麗的美景更讓人無法忘懷。 從未想過「車城」是我們應駐足一遊之地,在史博士的介紹與邀請下,我們第一次享受到熱騰美味的「綠豆蒜」與小店老闆推薦特殊口味的生魚片,且在老闆熱情如數家珍地介紹當地的民情風俗後,也算對這個小鎮有個初淺的認識。在與史博士及其同仁分道揚鑣後,我們續留在車城到香火頂盛且是全台最大的土地公廟「福安宮」,與各地來的進香客一樣虔誠地頂禮膜拜了一翻,才自己搭巴士返回墾丁的途中,又隨興所致地在「恆春」下車,循著「海角七號」電影的幾個拍片景點(如「阿嘉的家」)進行了一趟閒逛老街及探索之旅。 <待續> (作者按:本blog從現在起又多開出了這個「台灣行腳」的主題,希望粉絲們喜歡,尤其希提供若有計畫到台灣「自由行」的大陸朋友們一個規劃旅遊的參考!)
![]() |
![]() |
圖1. 恆春半島美麗的海岸線1 | 圖2. 恆春半島美麗的海岸線2 |
![]() |
![]() |
圖3. 貓鼻頭澎湃的海景1 | 圖4. 貓鼻頭澎湃的海景2 |
圖5. 香火頂盛的車城福安宮 | 圖6. 恆春「阿嘉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