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人生》系列三十七之二
再談“如何用自己的「大數據」來管理人生?”
以我的2019年為例-生涯篇
4/15/2020
2019的人生組合中「生涯」佔了26.7%(如前一篇圖二),比2018將近多了一倍。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又發展的什麼了不起的事業,而是花了更多的時間在「志工服務」上面(至於我2019年「生涯」的內涵及比重如下:圖6)。
由於PMITW成立20年,對我這位創會者而言是何等重要的事,所以參與了從籌備慶祝大會(包括我在5.21晚上的一場線上「回首來時路不負初始心」的開場講座,回顧創會前10年的心路歷程及若干篳路藍縷的小故事-除分享了許多經典照片外,還特別製作了一張PMITW里程碑表)、國際研討會以及準備主題演講者與視訊引言者等的一系列的活動,但卻沒想到花了更多的時間在寫「回憶錄」。在過去我所創建、主持及領導過的組織中一向就很重視「大事紀要」的撰寫,因為那是那個組織發展的歷史及所傳承的價值與精神的重要一部分。
中華專案管理學會(NPMA)與PMI台灣分會在2006年前几乎是合为一体的(我同時是兩個學會及PSIG台北公司的負責人時,就很自然地將兩個秘書處與我的公司安排合署辦公,並可共享人力資源)。那時,我對外同時代表兩個學會,兩個學會幾乎都是一起辦活動、兩個理監事經常一起聯誼,因此除了個別理監事會外,NPMA秘書處所寫的大事紀要幾乎可套用在PMITW上(大多是雷同),所以就沒有特別在意後者在這方面處理的好壞。加上2009年PMITW籌備10周年慶前我親自主持10週年專輯特刊(回顧與展望)洋洋灑灑10餘萬字及數百珍貴照片的編撰工作。因此認為在交接時已將學會的傳承歷史紀錄重要檔案融合唯一地交付給繼任者(該書我是自費印製3000本作為給學會的重要回饋)。
遺憾的是,當年我的秘書處並未按我所要求的方式來處理這些重要歷史檔案的撰寫與建立。所以當我發現學會網站上對於2009年前的歷史資料幾乎是一片空白的時候我才愧覺這事的嚴重及心中的遺憾(連10年前的「10週年活動」照片都是我輾轉於10年後才拿到)。為了「贖罪」(未能有效監督),我下定決心要重建這些歷史檔案。過程中確實2006年前的部份只要根據NPMA原始資料刪減、增列及補強即可。最糟糕的是2007到2009年的資料幾乎是付之闕如。還好,在那10年我自己的工作日誌還算撰寫及保存的完整、一些對外的公文檔案也尚齊全、許多照片檔亦保留一大半。雖然如此,也需以抽絲剝繭的方式非常耗時地把過去所有重要活動及事件的時間、地點、參與人員及相關事蹟核對整理及撰寫出來。斷斷續續3個月(共150小時)的工作終於完成後,並把11個Word (1996-1999合為一個檔案,2000~2009為每年各一個檔案 ) 檔及許多照片陸續發送給學會秘書處,自己才覺如釋重負(雖然我知道這10年的歷史點滴我都大部分全程參與所以我重視,但對於其他人而言這都不是其記憶中的一部分,所以真的不能期望他們在乎),無論如何我了然於胸,盡了該盡的責任。
2019年真正能稱為是「工作」的只有總共31小時授課與演講;而他們卻個個都是經典。其中,除了16小時的課程是有收入的之外,其餘的都只能算是免費的「售後服務」或無償的志工服務。我在2018年底就昭告所有的重要客戶我將在2019年六月底前把所有重要的工作告一段落而準備"全職"的退休。四月份我去了一趟廈門為長期合作的聯電在廈門廠(轉投資公司)做專案管理第二階段領導力課程的講授,並希望能移轉相關課程內容及授課技巧給長期合作戰友,以便使其成為為聯電種子講師,將來他就可在經過我授權後自行在公司內部授課,而不必受限於我是否能親自操刀。我還去了三家老客戶:上海的Santos、新竹的華邦電以及深圳的華為,各透過不同的演講交流及研討等方式為其公司高管及員工更新重要資訊及進行相關輔導,也算是我對他們臨別秋波前的關切服務,使我能更心安理得地退休。
一場四個小時的課程(如PTIC「PMO論壇」議程及大綱)及一場年度大型演講(內容大綱如連結「中美科技戰」幕後洞悉-專案管理如何造就世界科技霸主」)我都奉獻給了PMITW,做為其20周年慶的賀禮(PTIC國際專案跟管理論壇的主題演講)另一場年度大型演講(如「项目管理文化再造与科技人才战 」大纲)則提供給了PMI 中國在上海舉辦的「2019項目管理大會」中的一場國際分論壇。那兩場各不到1小時的演講卻各花了我超過30小時的準備時間,可見得我是多麼重視這兩場年度的盛會(都各有200到300名聽眾),況且我特別喜歡這兩個嶄新且「時下最夯」的主題。
原本期望2019年能博覽群書並能夠好好靜下心完成一些想寫作的文章,可惜事與願違,在總共323小時的寫作時間中,我其實花了一半以上的時間(157小時)在寫工作日誌(其實已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臉書Po文及在部落格發表文章則各60餘小時,而雜亂無章缺乏系統、主題式的隨性寫作也莫名其妙地後用了的30多小時。與我在最忙碌最輝煌的2010-2014年間一年可以出一本書,寫30-50篇文章相比,真的是見拙太多了。這好像也不是我對退休生活所意想不到的結果。至於閱讀方面也只是差強人意,只是完成的一年要閱讀10本好書的三分之二,其中科技新知(如李開復的「A I新世界」與「人工智慧來了」)、世界趨勢/生活文學(如許倬雲的「美國60年滄桑」、嚴長壽的「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及旅遊部分(如「幹嘛不旅行(Home Sweet Anywhere)」及「何苦去旅行」(The Turk who Love Apples,及National Geographic 所出版每一期的Traveler)。當然這些都不包括每天所閱讀的報紙及在網路與在社交媒體中所看到的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
仍要肯定一下自己的是,為了不讓自己在科技新知、發展趨勢及專案管理新思維領域上脫鉤,我持續的都參加PMI每場7小時的網路研討會(PMI® Organizational Agility Conference 2019、PMI Talent & Technology Symposium 2019)及Stanford University 免費Online webinar (如The Innovator’s Guide to Ethics", "How to Lead [Not Just Surviv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總結一下,我目前評定自己現在的「生涯」(其實也無所謂評定)早已與事業的盛衰、客戶的支持、長官的肯定、所得的高低、公司的盈虧、職場的得失、團隊領導力的好壞…已經完全無關,反而是以從事「專業志工」的貢獻、持續學習時間的長短、吸收新知頻率的高低、有效閱讀的多寡、提升生活情趣的良窳,以及最重要的事要能撰寫出既有深度又淺顯易懂、主題明確又值得分享的好文章⋯等作為一個綜合性的指標。基本上,絕非也無需要刻意給自己壓力,而是要讓自己過得更充實更有意義而已。
〈待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