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人生》系列三十七之四
再談“如何用自己的「大數據」來管理人生?”
(以我的2019年為例)-生活篇(朋友)
2020/6/19
生性愛交朋友的我會把經常與朋友聯絡與聚會更無庸置疑的當成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如前一篇生活篇(旅遊)的圖7:朋友聚會及互動佔我「生活」的18%)。在我的「工作日誌」中朋友有不同的分類,譬如說「同學」就分師大附中(HSINU233)、中正航空(CCIT36AE)及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GWU)。另在不同單位共事過的同事們、曾在某一特殊緣分下認識的群組(如專業社團組織、旅遊團⋯)亦是如此分類;而若都不屬於以上類別的就給他統一的一個帳戶稱為“FRIENDS”;其中,若有朋友/夫妻檔該年與我們相處的時間超過8小時的,我會給他們專門設一個帳戶。2019年與我們相聚最長時間的永生/敏娟夫妻檔(一起上山下海、從台灣到美國…)就超過所有「朋友」的3分之1(當然又再度蟬聯),我用他們兩位的英文名字(BRUCELETA) 所設定的專屬帳號始終都非常耀眼(可以看到我們兩對夫妻共遊/共處/相聚的所有紀錄),由於內容實在太豐富了,所以2019年我得陸續分三個不同的篇幅來做完整的記載。
就使用社交媒體而言,除了與在台灣地區的朋友用Line聯絡外,大陸的朋友肯定就是要靠微信,而香港地區的過去則多半是以What's up,現在亦可用微信及Messenger ,美加及歐洲地區的外籍朋友多仰賴FB。基本上,大多數的朋友是無法經常相聚的,所以只有靠這些社交媒體保持互動(包括視訊或語音聊天)也了勝於無。我稍微統計了一下,每個禮拜至少至少要花上五六個小時運用這些社群媒體與朋友們交流。雖然我知道我的朋友群中使用FB的比例並不高,但由於它能永久性的保存我的Po文及照片的紀錄,加上限制小、容易操作,隨時可以從laptop電腦、不同的手機及平板電腦用同一個帳號進入(不像 Line一個帳號只能使用在一隻手機,一旦換了手機,之前的紀錄全消失),所以FB 始終是我的最愛(我覺得連微信的功能都比 Line強很多)。由於我慎選朋友,所以在FB上的粉絲群從未超過500人,其中有三分之二是在過去職場上因機緣而認識的,所以能長期性保持互動的目前才約莫150人左右。雖然如此,我仍平均每7-10天Po一文;重點是我通常是採用「主題式」的方式來分享,且平均至少要花3個小時才能完成一篇(包含照片的編輯整理組合及中英文並列,使我的外籍朋友也感到親切,不會因為透過FB內建的翻譯功能可能的失誤而無法了解我的原意)。當然,與朋友「隔靴搔癢」式的互動,絕對不如面對面聚會來得「真實」。這也是我每次返台以及各處出遊期間,必定安排的行程。2019年3月中到五月初以及10月底到11月底兩次返台共85天的時間,扣除了一趟越南行、一趟日本行、兩趟大陸行(如生活篇(旅遊),在台時間共約50餘天中,多用在與在台親友及朋友們之間的聚會。
拜我每年完整的「工作日誌」之賜(如第一篇所述),我可以將全年所有的活動分門別類地整理,並可毫不遺漏地列出2019年與所有朋友們的每一場聚會,先就在台灣而言,我有以下這麼多的交誼活動:夏董邀集我們30餘年前老同事所舉辦的晚宴、育才安排國管院同事的「銀翼餐會」【宗誠、維康、豔芳、志龍、瑞福、錦麟】、宗誠/維康的火鍋午餐小敘、廖大哥/大嫂宴請的「DC幫餐會」【還有達志/瓊玉夫婦】…
2018英愛團友的聚餐、郭萱安排的Carol榮總同事餐會、Carol小學同學的Coffee聊天會/福仁「鼎泰豐」午餐聚(惜缺照片)、小曾的晶華VIP體驗、琳慧/屏華家的針灸按摩家庭聚、接待馬來西亞來訪的SK 在春天酒店的日式套餐敘 (泡湯時還巧遇公司的老同事Rick 及他可愛的小王子)…
啟良邀約的福華江南村晚宴、Mark 丁「角落音樂餐廳 Music Corner」慷慨邀請的勁歌熱舞餐會、親家公Tony於馬辣頂級餐廳作東的麻辣鴛鴦鍋…都是餐中享受而餐後回味不已。
而永生/敏娟盛情邀嚐高檔美食 (微風南山「UMAMI金色三麥」),還一起到坪林、礁溪、武陵農場三天兩夜休閒渡假加上當地特色小吃饗宴;另永生還安排了與Jack(2018英愛旅遊團旅居倫敦的導遊)及Luke (預畫於2020帶我們自組旅遊團遊走「中南歐7國」旅居維也納的導遊)的「英雄宴」,並共同討論2020年的旅遊規劃。…以上各種不同型式的聚會,無不對在台朋友們的熱情安排留下美滿的記憶。
當然,一趟廈門差旅與另一趟上海/深圳/廣州行程中,大陸朋友們的待客之道亦不遑多讓。如前(生涯篇)所述,我分別在上海及台北所參加的兩場專案管理的大型活動,其目的並不只是「分享」與「學習」而已,對我而言則更是「交友」──「認識新朋友」(如PMI 新任CEO Sunil Prashara及與會各國代表…),以及「見到老朋友」(可在這場合將許多老朋友「一網打盡」的最佳機會)。
最感興奮的是Bob 及他PMI中國團隊在大會後所安排的VIP 餐會及K歌大賽、與清華強老師、PMI 香港的Christine、Denny、Antony…在項目管理大會中兩天的互動與餐敘、與William約了老友 Joe/Sophia夫妻檔一起觀賞黃浦江畔絢麗燦爛的夜景,且再與我們PMI台灣來的道鈞、瑞賢、聖達共享了既酣又熱的「紅酒會」。
意外驚喜的是,大會期間,還見到我幾位大陸學生:來自華為的恒軍【Tiger】(我們只能利用會間休息時間散步聊天)、代表GKN/SDS【我上海最重要客戶】領取PMI頒獎的潘斌、彭雙,還特別在會中向我致意,而其團隊同仁萳萳也在大會中分享其公司在專案管理上的成功經驗。由於我過去經常在北京、上海「出沒」參加過各大小型活動並擔任講者,也確實累積了不少「粉絲」,所以當他/她們【包括本身就已是知名講者,及從台灣組團來參加的】熱情邀請與我合照,對我而言都是一種「殊榮」(只是遺憾地無法記住每一位的名字)。
在逢甲大學開辦專案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成效卓著也曾是我學生的朝仲教授,也應邀在大會中演講,並與國彰共同發表他們合著的新書「視線變遠見」,為師者當然「與有榮焉」!另在上海創業有成的Suzanne及其公司設計總監也是我學生的David 均全程參與PMI兩天會議(還兼負我個人的攝影師、公關及「造型師」)。與他們公司同仁的海鮮午餐敘,是我吃過最好的大閘蟹。另Suzanne及及同事李博士陪我到張江「人工智慧島」的一趟探索之旅+AI創業 Brainstorming討論也是那趟上海行最大收獲之一。
連續五次(從新加坡廈門)啟良始終如一地於課後安排的近郊遊(這次是「土樓遊」)+盛情的餐會(君悅酒店VIP 自助餐),及我回請他及團隊同仁建忠等的喜來登中式晚餐…代表我們間「亦師亦友」的匪淺交情。而在上海與Faith 等志工的餐會、在深圳與Danielle 共享的早餐會、與特別從香港到深圳與我會面的Clement在連城新天地的「酸菜魚晚餐」、Michael 百忙中抽空在海岸城購物中心Wish 梧桐餐廳特約的兩人晚餐、小謝陪我的深圳「地鐵一日遊」(香蜜公園、世界之窗、蓮花山公園…)及與其家人共進晚餐,以及成禕安排我到華為東莞松山湖參訪、住宿、咖啡敘、提報及午餐會…一切都如此地溫馨與感動,且既豐碩圓滿又難以忘懷!
「同學會」始終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曾「肝膽相照」吃喝拉撒睡在一起四年的大學同學。光2019我在台期間,我又再度參加了齊有同學(航太博士/教授/國際導遊及領隊執照)的故宮文物導覽(「以文會友-雅集圖特展」、上次是2017.11.4「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特展」…)及與阿斌、寶兄我們三位台北同學為接待從美休斯頓返台的成功兄嫂所舉辦的「中正36航北部同學晚餐會」、也參加了「中正36全期北部同學自助餐會」(見到了許多畢業後45年未見的不同系同學而尤感彌足珍貴)。另參加台中同學舉辦兩天一夜的「大和屋同學餐會+咖啡續攤+日月潭自行車環湖活動」則更是經典(可惜天公不作美,騎車改為雨中漫步/健行並一同造訪佛門聖地的「中台禪寺」;該活動結束後,我還在同學Line群組中留言感謝(如註釋)…另廣義的盛情讓我們這兩個老同學及常年的合作夥伴也有一次單獨的午餐會(惜缺照片)。
至於師大附中同學每次只要我返台必有一聚,但因為有幾位要角不克參加只有順延到下次,而GWU同學會則因有幾個大咖不在台灣也只有作罷。而在不具拘人數下,四偉安排在Brown Coffee 與從DC返台的Charles、及從香港回來的靜儒/David賢伉儷亦有機會敘舊,既隨性又自在。
其實,我們都知道「同學會」會隨著年齡的老化而參加的人數逐漸地減少的現象,所以大家都會珍惜每次聚會的機會。2019年也得知有同學離世的不幸消息。特別是在校時與我都是熱門音樂的同好、畢業20年後他鄉遇故知(他派駐華府擔任要職、我在 GWU進修)及退伍後都在顧問行業一起合作的幼康同學因病過世更讓我難過及不捨。除特別到他府上上香、獻花致意,並探視其夫人美月嫂外,其告別式當天我雖然已經返美,也只能委請同學代購花籃聊表致奠之意。
我從小在眷村長大,對12歲前的記憶仍在,且充滿了感情。5年前村民們開始密切互動,熱心的村長每年都會不定期舉辦聚會;若無法配合我們返台時間,也只能選擇在台時與村民們以不同方式見面。2019年我們夫妻特別安排在有眷村味的天母「興蓬萊餐廳」宴請圓山新村長輩及兄弟姊妹【楊媽媽、高媽媽、余莉姊、增麟兄嫂、福生哥、瑞齡、瑞芬、小扁、小琪】有一場快樂的餐敘。另與小扁、莉姐相約前往淡水某一安養院探望看我長大的韓媽媽,並陪她午餐及聽她閒話當年往事(並巧遇住同一安養院,我當年讀大華中學時訓導主任王震寰老師及師母)。
最有趣的是,我們家兄弟姊妹一起在遊走五大國家公園途中在Denver志中哥/麗卿嫂家騷擾了一晚(當晚豐盛的「滿漢全席」讓人印象深刻,也見到幾乎沒啥印象【比我年幼十歲】的高家么妹瑤瑤)。
在PMI台灣20周年慶大會中我有一段“20年回顧與展望”的感性致詞,並接受PMI 主席Randy Black所頒贈的感謝狀及“PMI 50 週年紀念專書”,並非常難得與創會者之一的偉正、我的接任者Simon及現任理事長William四位攜手同台,象徵「永續的傳承」。
在這場盛會中,高興地見到來自於亞洲各國的與會代表(PMI中國總經理Bob從北京所率15人代表團、Christine所率的香港團、Kamba San所帶領的日本團…);和過去為PMITW曾一起打拚過的老戰友。
會後,為了接待來台參加PMI台灣20周年慶活動有與會者,理事長William 除了安排VIP晚宴外,還另外為Bob的大陸團安排了一趟兩天一夜的「宜蘭及東北角海岸遊」,我也應邀一起快樂出遊並與新朋友老朋友打成一片,更與哥倆好的Bob、從上海返台曾與我一起創會的老友Joe 、老同事又是我NPMA繼任理事長的Mag、北京來的名師Robin有難得而密切的交誼。
至於,我那位也叫「培霖」的好朋友(當年台大電機系系榜首/全國狀元、台灣科技界及半導體界奇才/兩岸知名的國學大師…)也只能藉邀他參加PMI台灣20週年大會及我的演講的機會,與同樣難約的四偉(新創航太/衛星公司CEO)才一起能有難得半天時間的相聚。
另數年未見、曾歷經副市長等諸多政府及民間要職的老友明德兄,若非邀到他蒞臨大會貴賓致詞(並擔任我主題演講的貴賓【照片居中者】),恐這次也不易能與他再續前緣(我當日演講內容如《生涯篇)。
在美居家期間,有五個「有朋自遠方來」的家庭到訪(胡玉卿一家七口、黃璧祈/鄭淑文/Alan親人子團 3人、成功/王繁闔府祖孫三代5人、王筱梅夫婦、及永生/敏娟伉儷;加上Carol 多年同事懷玲/麗芬的來訪及遠從華府來灣區開會的程伉,抽空來我家的午餐約會…以上這何止是以「不已樂乎」可以形容!
其中,永生/敏娟 9-10月間他們的來美旅遊也是我們的年度大事,除與我們一起共度前後14天的居家生活及Field trip外(距我家方圓100英里的舊金山灣區數十處知名景點均留下我們雀躍的足跡),還搭機加租車一起實踐了我們多年來要走訪美國五大國家公園(洛磯山、大堤頓、黃石、總統山、魔鬼塔)的壯遊計劃(因係與我兄姐等家人同遊,詳細內容及照片併「家人篇」一起Po文)。
另一對住在南加州的功晏/懿群夫妻檔【肯定也有一個「友誼帳號」-BRUSOPHIA】,也是我們20餘年前一起在華府攻讀博士時常利用假期兩家人一起出遊的前後期同學。我們每次只要一到南加州就不會輕易的放過他們。七月份一趟南加行也如往例接受他們的盛情接待並留宿一晚,次日還一起到佛光山西來寺朝聖。
結尾前,絕不能忘記「遠親不如近鄰」的David & Melanie,從2014年相識以來,我們除了曾一起搭郵輪遠赴澳洲、紐西蘭旅遊外,還不只一次的去看球、平常也有許多不同的聚會(包含共度生日跟溫馨的耶誕餐會)。
最後,就這整篇做一個簡單的總結,這是我第一次如此完整地記載這一年所見到的每一位朋友,我不願遺漏任何一位朋友因為每一位對我而言都很重要(只是很抱歉漏照了幾張照片)。在文字上雖力求精簡但篇幅仍太長,用了將近100張的照片也是大膽的嘗試,因為我認為每一張都是經典而不得不Po。歷經月餘陸陸續續的撰寫及五次的修改,現終可以向大家公開。若你收到我主動發給你的部落格連結,代表文中肯定提到你甚至有你的照片,也代表無論我們距離多遠,你並沒有被忘掉,更要謝謝你豐富了我的人生!
(註5) "這趟既充滿同窗情誼又令人難忘的知性感性之旅…打破時空距離把台北、上海 、台東、高雄、溫哥華及舊金山的人聚集在溫馨的台中…感謝陶哥的規劃主持,譚兄、鳥兄、鴨兄、建華、光禮、化龍、絜兄及莊主等台中同學熱情接待,高興洞洞兄嫂、建航兄加文俊兄的共襄盛舉,也特別對在雨中一起肝胆相照的萬力、阿彬兄嫂、文斌兄嫂敬致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