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人生》系列三十七之七
再談“如何用自己的「大數據」來管理人生?”
(以我的2019年為例)-生命篇(家族與親人)
12/27/2020
有別於我把「朋友」視為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把「家人/親人」視為是「生命」中最重要且無法取代的元素。2019年我與家人相聚的時間佔「生命」這個類別的54%,與「醫療保健」及「運動養生」加起來的比重相當【如前一篇(養生保健)】。這意謂著常與家人/親人相聚是使自己身體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個「家族」的生生不息是要靠其所含大大小小「家庭」間的相互融合;而「家庭」是每一個人「生命」的核心,也是其奮鬥的動力;「家人」更是其生命的泉源,而整個「家族」這生命體則是靠所有「親人」共同來滋養。生理與心理都健康的人必然快樂;相反地,不快樂的人,也一定影響身體的健康。所以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造就了快樂的生活,讓所有家人都健康,從而促進個人生涯發展的成功。任何人無論在職場上曾有多輝煌,一旦退休後生活的重心又回到了「家庭」;且更需要家人的愛與關懷,以延續有意義的生命與擁有健康的生活。說到這裡,我們就可以詮釋出「人生」所包含的「生活」、「生涯」、「生命」三者之間的息息相關,且最後都要回歸到最重要的根本就是「家庭」(無論是「原生家庭」、婚後自組的家庭,甚至延伸到整個「家族」)。
我人生最大的幸福感之一就是兄弟姐妹從小到大、父母離世、到逐漸邁入老年都能和諧的相處(甚至與岳家兄弟姐妹之間亦是如此),我們之間當然會發生爭吵、意見不合、立場相異,但最後終歸會以「家和」為重,因彼此「不計較」而會再度言和。與兒女之間偶爾也會因世代差異、溝通不當甚至因「過度關心」而造成的齟齬。遑論夫妻之間更會因朝夕相處(特別是2020年的疫情是我們夫妻結婚39年來相處最長的一年)、個性差異、觀念不同...也會為一些生活細節產生口角。還好彼此之間有一共同的認知那就是「雖有你/妳受不了,但沒你/妳也活不了!」;也常會在劍拔駑張「聲高八度」後自我收斂而「偃旗息鼓」...所以也從不否認這也是我們生活寫照的一部分。無論如何「家人」就是「甜蜜的負擔」,但只有願意承受因歧異所產生的不快,才能永續享受那種唯有姻緣或共同血源方擁有的相互關懷與甜蜜。
2019年初我家山頭的一場瑞雪所帶來的吉祥為我們在美家族開啟了這一年密切的活動。從一月底到二月中,因工作關係長住廣州的小妹與妹夫利用農曆年假期返回加州(在倫敦任職的小外甥女則自英返美),使我們兄弟姐妹共同歡度了難得一次的春節。從年夜飯、大年初一的家庭聚會、年初二到大外甥女家的作客,到兩天一夜由老哥開的他的10人小巴帶我們戶外踏青(行車約400公里到San Luis Obispo (SLO),在小外甥女安排下到Paso Robles的酒莊品酒與沿途享受美食【尤其在Morro Bay "Blue Sky Bistro"的各式海鮮餐】、並參觀他曾任職過的一家新創公司【IFIXIT】由年僅35歲創辦人Luke親自導覽;回程經Edna Valley她又招待我們在 Vineyard酒莊喝得酒酣耳熱【開車的除外】)。在Luke家住宿的那晚,我們舉辦了一場逾20年未曾開過的兄弟姐妹「四健會」,雖然只是一場不在乎輸贏的「衛生麻將」卻勾起了我們年輕時無數的回憶。【我在FB上曾po了這麼一段:除夕兄弟姊妹在美慶團圓,初一瑞雪兆豐年,外甥女千里迢迢來相會,帶來吉祥如意與歡樂!】
4月上旬的華人清明掃墓(或是5月下旬美國Memorial Day)是每年上半年我們最重要的活動之一,我們會到父母親的墓園追思祭祀族(大哥則會每天給置厝於其家中佛堂的祖宗牌位上香祭祀,我則不定期到他家時為之)。
我們三月底到五月初的在台期間,當然與原已非常親密的岳家兄弟姐妹間的活動更為頻繁⋯從他們為其大姐(我的老婆大人)在亞都麗緻天香樓所安排的生日晚宴展開序幕,於是每週一次的家庭聚會及麻將大賽、兩天一夜的宜蘭/蘇澳遊(帶小朋友參觀蜡藝蠟筆城堡、安永心食館/兒童遊樂場)、冷泉公園、南天宮金媽祖及進安宮玉媽祖參拜及觀看當地廟會活動…)其中,在宜蘭力麗威斯汀度假酒店住宿一晚,享受各式美食、戶外風呂泡湯,而每次這種活動都會安排的「白袍睡衣party」更是經典。
此外,三月下旬與二姨三姨子及他們的朋友一起到日本8天自由行因已在生活篇(旅遊)中刊載,在此就不贅述。在我們5月初返美前藉大舅子的生日所刻意安排的餐會也讓我們感受到他/她們的溫馨歡送情!。十一月份我單獨返台時,二姨子與妹夫特別邀請在北投大地溫泉酒店泡湯並共享了豐盛的西式套餐⋯以上種種都使我這個大姐夫始終感受到這近40年來他們所賜給我的那種特別幸福感。
從來沒有細算過有多少親人,除了美國的,再加上台灣與大陸的加起來恐怕也有近百人吧。而最親的應屬從小一起長大的表兄弟姐妹(大姑媽的子女)及堂兄弟姐妹(小叔父的兒女),當我們都在台灣的時候逢年過節,甚至平常時間互動的是相當頻繁,尤其父母親生前都是既好客、熱情又樂於助人且重視與親人/朋友相處的人。所以我們從小耳濡目染繼承了他們這種親切友善的待人品德。有別於往年每次在台時與他們密切的互動,2019年唯一的一次與表弟及弟妹是我們三月份到台中時他們在八豆食府精緻鍋物 - 崇德店親切的接待ㄧ既,簡單(就我們四人)又豐盛(吃一頓飽到第二天)的餐敘。
我們一直都與在大陸的親人、熊氏家族透過微信保持密切的聯繫,過去這幾年我們也相聚了不少次(2015年我還曾規劃並透過旅行社安排,邀集我們在台灣的親人組團回湖南老家祭祖,還見到了散居在昆明、廣州、湖南邵陽以外特別來相聚的唐/表兄弟姐妹與長輩,並到張家界鳳凰古城旅遊;之後我到武漢差旅時,也見到了任職於武漢大學的堂妹夫、唐妹妹與姪女。2018年趁在廈門授課之便特別去的一趟長沙,與小妹及妹夫一起探視動完手術在醫院療養的大堂哥,特別是去探望在病危中的親舅舅⋯)凡此種種都代表了我們的不忘本,也足以告慰我們父母的在天之靈及列祖列宗。2019年我們並沒有與大陸親人見面的機會,但與我哥從2017年就規劃要在大陸自駕旅遊,特別藉此到雲南昆明探視我們小姑姑及表兄弟姐妹。該計劃迄今雖尚未落實,相信在疫情後必定會再圓此夢。
我們與傳統華人家庭最大的不同,就是兒女在18歲成年之後都各自獨立,一直到他們大學畢業並且進入職場都未於我們住在一起。兒子婚前從紐約搬到北加州灣區與我們同住了半年(仍支付房租),結婚後未久就與兒媳婦搬到南加州洛杉磯,多半只有在假日時他們會和我們用視訊聊聊天。女兒雖也在北加州灣區,為考量工作方便,選擇住在距我們開車要一個半小時的城市,平時也都各忙各的,她會每隔兩三個禮拜回家探視我們(這對在美國的年輕人而言已經是難能可貴的)因此全家能夠一起聚會的時間就比以前要少。有一天我提議希望一年我們家人最少能夠聚會兩次,除一次是節慶假期(通常是耶誕節他們較有空,感恩節也可以,春節就比較難)外,另一次就是一起出外旅遊。沒想到2019年兒女他們居然安排了兩次家庭旅遊,一次是在一月初到夏威夷渡假一個多禮拜,另外就是七月初到南加州棕櫚泉(Palm Springs)休閒聚會了5天並為我慶生。
說到夏威夷之旅雖然不是我們的第一次,卻是我們ㄧ家5口最特殊的一次。1988年我在華府唸書Carol與丈母娘帶著當時只有六歲兒子參加台灣一個旅遊團,我們相約在夏威夷會合。當年的夏天可是我們這輩子第一次的家庭國外旅遊,也是這一生最愉快最難以忘懷的旅遊之一(該團後來到了美西遊玩相關景點後,當時我們的一家三口就隨我一起回到的DC,又共度了難忘的美東及加東三個禮拜自駕遊)。第二次則是於2004年4月我應「亞太安全研究中心 (Asia 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y) 之邀有到夏威夷參加一場國際會議,順便帶著Carol與我同行,會後我們就在歐胡島自助遊了一個禮拜。前兩次夏威夷的經驗都是讓我們那麼樣的喜愛與懷念,所以當兒子提出要去夏威夷的時候我真的是興奮不已!(尤其這一趟還有女兒【第一趟時她還沒出生】與新婚的兒媳婦)。
這2019年8天行程完全是由以兒子為主他們三個年輕人所共同規劃的,我們則只是全程跟著走,參與他們所有的活動。從訂往返檀香山的機票、租車,預定酒店/民宿的「行」與「住」(尤其是住在每天都可以在陽台上欣賞Kaneohe Bay從日出、日落到夜晚不同美景的AirBNB),在歐胡島上每個景點與遊樂點的安排,於不同地方的美食與醇酒等在「食」方面上的享用(特別是融入了美式、中式、日式、韓式、越式與毛利原住民式..各種多元文化的高檔美食與素民小吃)。
至於「娛樂」方面,年輕人的花樣多、點子多,那可真是精彩極了:從最簡單的健行【Manoa Falls trail、Pillboxes hike】到中高難度的登山【Diamond Head State Monument】、輕鬆的文化朝聖行【日式佛教古寺「平等院(Byodo-In Temple)」】、休閒的海灘戲水【Lanikai Beach / Kailua Beach Park】、酒店游泳及池畔飲冰閱讀;
另在恐龍灣【Hanauma Bay nature Preserve】的「浮潛 (Snorkeling)」、觀賞自然生態【在Pupukea Beach Park看滔天巨浪、於Kaiwi State Scenic Shoreline賞鯨、在 Halona Blowwhole Lookout 看「吹蝕穴(Blowholes)」[註1]、在Nu'uanu Pali Lookout 看山岩與海岸相連的俊秀】以及更刺激有趣的搭帆船出海沿著Mamala Bay遨遊且在大海中邊游泳邊觀賞游在身邊的各種魚類與海中生物。
此外,對於我們來說二度造訪珍珠港(Pearl Harbor)參觀亞利桑那沉船博物館(USS Arizona Memorial)及於WW II Valor in the Pacific National Monument 瀏覽二戰期間相關的歷史典籍,仍然新鮮且更加印象深刻;而造訪檀香山(Honolulu)市中心夏威夷王國的開創者卡美哈梅哈一世的紀念雕像與其所建的伊奧拉尼宮 (Iolani Palace) 也為此行增添了某種「懷舊」。
住在Y K K海灘(Waikiki Beach)的那幾天那更是老少咸宜;(尤其是海灘上的日落及晚霞)不只是滿足所有人的購物慾望,也解決了我們只帶簡單行囊可隨性瞎拼「衣」方面的需求,且在吃的方面的選擇更多。年輕人去夜店狂歡,兩老則去看夜景(偶而也進去喝喝啤酒),我甚至一個人沿著YKK大道來回走了兩趟 【包括一趟從運河(“Canal ”或“Ala Wai Blvd”) 走到皇后公園 (Kapiolani Park)】,看看大道兩旁的商店、時尚與來往的人群也是一種說不出來的愉快!
2019年的六月底我們兩佬從北加州家開車南下沿途三天邊走邊玩到洛杉磯(完全是以「自駕行家」方式來安排我們自己獨享的行程【特別是終於如願地參訪了聞名的赫氏古堡Hearst Castle】)。
到了兒及兒媳家,女兒從舊金山搭機飛到洛杉磯加入我們的行列後,先在LA「暖身」了一天,我們開始變成了「無腦」,完全由「兒女們(以下均指包含兒媳婦)」來安排我們這「中繼」五天的行程,隨性的由他們帶我們在休閒小漁港大快朵頤各式海鮮,在時尚街品嚐香醇咖啡、吃那種“聞味就會口水掉滿地”的冰淇淋,...在開往棕櫚泉的沿途路上及住在棕櫚泉民宿那幾天,我們更是可以完全不動腦,反正跟著他們吃喝玩樂就對了!
剛開始還很納悶,到這夏天平均溫度攝氏42度的沙漠地區算是哪門子渡假。一住進民宿,看到了游泳池、池畔四週的棕櫚樹,及所設置的吊床、躺椅、遮陽傘、抱枕/坐墊床,就即刻一身涼意,心想光泡在水裡或者遮陽床上看書,甚至「發呆」可能都是一種另類的享受。我們兩老唯一負責的是最簡單的早餐(年輕人出來雖然算是渡假,通常在早上他們還是要以視訊參加重要會議,或以Work from home方式不耽誤要事)。
原以為純休閒式家庭聚會,卻沒想到行程與活動卻是那樣的多元與有趣:到沙漠中的峽谷 (Painted Canyon) 探險、在知名的鹹水湖 (Salton Sea) 觀賞不同的自然生態、搭世界最大的360度旋轉纜車 (Palm Springs Aerial Tramway) ,以10分鐘時間行經2.5英里越過陡峭懸崖斷壁到8516 英呎的山頂,居高臨下鳥瞰整個Coachella Valley (包括沙漠、平原、峽谷及棕櫚泉周遭的大小城市)──何止用「氣勢磅礡」可以形容!落日前走訪山頂上的生態公園(Mount San Jacinto State Park),並在彷彿置身在雲端的頂峰餐廳(the Peaks restaurant)享受精緻且豐盛的美食。
有兩個上午慵懶的年輕人不想出門(且還要遠距工作),我們兩佬就自己開車進城,一是參觀的「棕櫚泉飛機博物館(Palm Springs Air Museum)」以滿足我這個數十年如一日「航空迷」的愛好,二是不懼在烈焰下仍輕鬆自在地在棕櫚泉市走走逛逛、喝喝咖啡、欣賞街頭上各式各樣的新潮藝術(可惜當日棕櫚泉美術館未開放)。
跟兒女們出來渡假,其中一項益處就是學習「多元性的文化」。迄今我雖深度旅遊過45個國家,也自認自己很有國際觀,但仍然無法填補某些的「世代差距」,尤其我最大的罩門是除中式餐飲外其他幾乎都不會點,以及對年輕人所崇尚的新潮藝術、嗜好或「次文化」知之甚少。所以每次他們都會帶我們吃到不同的口味,我也藉此學習如何點菜(拍下他們所點的每一道菜、雞尾酒、菜單與酒單後記錄在工作日誌中)。老爸當然也應該為此繳一點學費,所以每一次出遊吃到最貴的一頓或在高等餐廳的費用是我常主動要支付的(因也不希望兒女們太破費也要分攤點)也樂此不疲(平常時間他們也很貼心盡量帶我們去不同的餐廳)。這趟棕櫚泉之旅當然是也滿足了我們包括在知名印度式Pink Cabana五星級餐廳、墨西哥式平民餐廳、越式小吃...等的「口腹之欲」;而那一頓在游泳池畔的BBQ夕陽晚餐更顯示出兒女們的高超手藝。
我們在7月4日下午回到LA,他們在Newport Beach一家法式餐廳(Lido Bottle Works)為老爸辦了一場慶生餐會。當天在海灘上看到熙來攘往慶祝美國國慶的人潮以及晚上大洛杉磯市四處施放的煙火是繼我在華府六年期間(1988~1990;1994~1998),似乎感覺所有美國人為我盛大「慶生」的那種 fu又再度來了(哈哈!想太多了!不過,真的要對我的父母當年賜給我「生逢其時」表示感恩,當然要感謝我兒女們的孝心及老伴的用心的啦!)
結束這場家庭之旅之後,他們都要回復正常的工作,我們就不再「黏」我們的兒女們,繼續我們第三段4天「洛杉磯深度之旅」並再沿著101及一號公路邊走邊玩地回到北加州灣區的家。總結這一趟全程共14天南加州深度自駕之旅:來回行駛了1,675 Miles (2,680 KM)、駐足了10個城市【註】、觀賞了9個知名景點【註3】走訪了8個海灘【註4】、參觀了7座博物館【註5】;爾後值得以詳實的專文來分享。
2019年家族旅遊的重頭戲是在十月份的五個家庭(除了我們家族成員包含兄、嫂、姊、姪與我們夫妻兩共六人外,還有從台灣來的我們長年的旅遊夥伴Bruce/Leta伉儷,還有從深圳來的小謝家三口)結伴一趟駕車前往美國五大國家公園的壯遊。為了這趟旅遊我前後共花了八個月時間修改了七個不同的版本之後才將行程定案(分兩個不同的行程:全程10天駕車走五大國家公園【如以下之上圖】或11天駕車與搭機【下圖】),加上每天的食宿安排與景點的規劃確實對我而言是得費不少心血。
我們家族(+小謝3人組) 10/1從北加州灣區家出發,也是由我哥當「機長」 (我是copilot+ navigator) 駕他的十人小巴,開始這趟「驚嘆之旅」(有關這趟旅遊相關內容與精彩照片,我曾在FB上以中英文po了7篇,以下為「重點摘錄」)。首站走訪一個擁有超過2000座天然岩石拱門而處處讓人驚艷的「拱門國家公園(Arches National Park)」…欣賞其岩石在形成過程中所造成的對比色差異、在紅石麟峋小逕中啟迪心靈、在日落景觀中感受到造物者的神奇…
不到「峽谷地國家公園(Canyonlands National Park)」很難體驗出什麼才是“浩瀚”、如何才能稱為“壯觀”…一個被科羅拉多河及其支流侵蝕成數不清的峽谷、台地、及孤峰等特殊地貌所形成一大片既宏偉又色彩鮮明的大地景觀…
到了丹佛我們與先到那訪友的Bruce/Leta會合,並另行租了SUV與「母艦」同行…一起在「洛磯山國家公園(Rocky Mountain National Park)」 吸取由那壯麗的山脈風景、多樣的生物、不同的氣候及特殊自然環境(從森林到高山凍土層)所凝造出的那股靈氣…在塵土飛揚的單向山路開車尋找野生動物、在Bear Lake健行並登上3,666 公尺的山頂…彷彿自己是站在世界的最高峰。
接著,「大堤頓國家公園(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讓我們一起擁抱一個由叢山峻嶺及清澈湖泊所組合的夢幻之地,並在多元的野生動物棲息處及豐盛的自然美景陪襯下享受那無比的寧靜與幽雅…
探索一個佔地1/4台灣的超大型自然生態保護區及觀光旅遊聖地,也是世界自然遺產及第一座國家公園的「黃石(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是此趟行程的壓軸…在這充滿湖泊、峽谷、河流、山脈、瀑布+火山、熔岩、溫泉、間歇噴泉、水蒸氣+森林中孕育多種獨特的植物+ 草原中棲息著眾多野生動物(灰熊、狼、美洲野牛和麋鹿…)彷彿置身於另類的「朱羅記公園」。
10/8日我們脫離了「母艦」(他們西行返回加州【下左圖】,我們繼續向東【下右圖】)短暫拜訪一個既神秘又充滿科幻的印地安人聖地-稱為“魔鬼塔Devil Tower”的美國第一座國家紀念區…在「總統山 (Mount Rushmore National Memorial)」瞻仰四座各高達18公尺的美國前總統頭(華盛頓、傑佛遜、老羅斯福和林肯)雕像,彷彿在這巨岩上可活靈活現地展示出美國發展的光榮歷史軌跡…我們在丹佛還車後搭機返舊金山,結束了這一趟11天(指我與Carol全程參與)從加州出發穿越6個州(內華達、猶它、科羅拉多、懷俄明、南達科他、內布拉斯加)超過5000公里的自駕遊,沿途不同的奇觀與非筆墨可形容的美景,真是嘆為觀止!
寫此文時正值2020年耶誕節,以往此時是我們在美所有三代家人歡聚的日子,但今年由於疫情極為嚴重我們只有忍痛決定無論是住在舊金山灣區、洛杉磯、休士頓、拉斯維加斯等共八個大小家庭均各自 Happy Holidays。現在只能藉2019年整個在美家族(除兒隨媳返台會娘家外)歡聚照片來感受及重溫過節的氣氛!
整整花了一整年的時間分了七篇,涵蓋的生涯、生活及生命三大主題共三萬餘字,才終於完成了這一篇2019年的回顧總整理。不知是該為自己「拖」的功夫感到慚愧(從2019年初到現在已經將近兩年,這種年度回顧也未免太遙遠了),還是應該會自己堅持要完成的毅力覺得驕傲?至少可以確認一點的是,我若沒有以這種方式把它完整的呈現出來(我的家人、朋友、工作夥伴、志業、工作、參與的論壇(如生涯篇);我的旅遊規劃及旅遊(如生活篇-旅遊);融入「四藝」的居家生活瑣事(如生活篇-居家四藝);以及每一項「養生保健」的細節(如生命篇-養生保健),我還真不知道我的2019年雖不是歷年來最精彩的,但也算是「夠精彩的」!相較過去的10年的回顧展,這次所花費的精力及內容涵蓋的範圍絕對是空前的。因疫情的關係,「憑空蒸發掉」的2020這一整年,甚至即將來臨的2021年也可能將是如此。所以可確定我的2021年的回顧展,也只會是乏善可陳的「防疫的居家生活」。
全文結束前,援例我公布2019年在地表上共移動的相關數據,並做一份這八年來(2012到2019)的比較圖,2019年我在這個地表上共移動了將近79,500公里,等於繞了地球(赤道40076公里)將近兩圈,雖與我2012(15.6萬公里)及2014年(14萬公里)所創下的紀錄相差甚遠,也比2018年的11萬公里減少了28%,但仍然算保持一定的活力(我華航的翡翠卡及萬豪白金卡仍還可以保持)。
最後,我希望仍然以非常正面的心情送走那讓我及地球上所有大多數的人「在家整整悶了一整年的2020」,並且以極大的期盼來迎接即將到來的2021年。
衷心地祝福大家
新年快樂 健康平安!!
註釋
【註1】吹蝕穴(Blowholes):在地質學中,是指在海蝕洞頂部的對外開口。如果該洞穴的地形合適,當海浪從海蝕洞入口湧入時,會提高洞內壓力,造成空氣及海水從吹蝕穴噴出,產生一股壯觀的噴發。
【註2】從舊金山往南加州自駕遊所駐足過的10個知名的城市: Palo Alto, San Simeon, Morro Bay, Santa Barbara, Santa Monica, Palm Springs, Long Beach, Irvine, Los Angles, Hollywood & Beverly Hills
【註3】觀賞9個知名景點: Elephant Seal Vista Point, Morro Rock & Morro Bay State Park, Painted Canyon, Salton Sea Visitor Center, Palm Springs Aerial Tramway & Mount San Jacinto State Park, Lake Hollywood Park
【註4】走訪過的8個海灘:Moonstone Beach, Shell Beach Coastal, Stearns Wharf of Santa Barbara, Malibu Beach, Beach Boardwalk of Santa Monica, Redondo Beach, Newport Beach, Long Beach
【註5】所參觀的7座博物館:Mission San Miguel, Hearst Castle, Palm Springs Air Museum, Getty Center & The J. Paul Getty Museum, Hsi Lai Temple, LA Exposition Park & USC campus, Pyramid Lake and State Recreation Center
本系列文章(延伸閱讀)
“如何用自己的「大數據」來管理人生?” (以我的2019年為例)
“如何用自己的「大數據」來管理人生?” 以我的2019年為例-生涯篇
“如何用自己的「大數據」來管理人生?” (以我的2019年為例)-生活篇(旅遊)
“如何用自己的「大數據」來管理人生?” (以我的2019年為例)-生活篇(朋友)
“如何用自己的「大數據」來管理人生?” (以我的2019年為例)-生活篇(居家四藝)
“如何用自己的「大數據」來管理人生?” (以我的2019年為例)-生命篇(養生保健)